暴雨袭城,为何网络谣言成灾?
天津日报记者 李家宇 7月下旬,天津接连遭遇强降水天气,城市大面积出现积水。现实空间下大雨,网络空间却在“漏水”下小雨。雨情不仅考验着公共保障能力,同时也是对网络空间的一次巡礼。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相关话题也开始刷屏。记者发现,围绕“暴雨”形成了一个针锋相对的舆论场,造谣与传谣、安全提醒与辟谣成为激战的两股力量。令人高兴的是,在此次网络空间的对决中,谣言负能量被成功阻击。
新闻里的“热闹”
朋友圈“积水”严重:防谣言不次于防汛
暴雨袭城,网络空间却在造“假灾”。“平安大街有电线漏电,有人被电死了”、“复兴路有电线杆倒了,电到人了”、“大悦城后门一名女子被电死了”……城市一场雨,谣言满天飞。有人感慨:“灾情最重的地方,是朋友圈。”
其实,微信朋友圈之前主要是被心灵鸡汤、养生保健、八股绯闻占据,随着近期暴雨,城市出现内涝,各种夸大雨情的谣言开始在朋友圈疯传,朋友圈摇身一变,演化成了“重灾区”。
不仅是微信朋友圈,记者梳理发现,整个网络空间的谣言大致有几种:一是社会安全类谣言,例如下雨之后的“自来水污染”、“有人被淹被电”等;二是爱心慈善类谣言,例如“抢孩子”之类,主要是瞄准网民的同情心;三是生活常识类谣言,例如食品安全、养生保健等,瞄准的是网民生活中的“痛点”;四是恶意营销类谣言,商家借此推销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
那么,为何网络空间成为谣言“重灾区”?对此,知名互联网专家鲁振旺表示,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社会公共安全领域是网络谣言多发区,网民一般从自身利害关系出发,好奇、打听、猜测,最终按自己的逻辑,演绎出虚假信息,发布到网络上,这些成为谣言源头,一些网友因为不安全感和宣泄的需求,并未识别就直接转发,使得谣言扩散。
当然,“防谣言不亚于防汛”的情况在天津并非第一次。去年“8·12”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有毒气体已向北京方向扩散”“方圆一公里无活口”“商场超市被抢”等谣言四散,渲染了恐慌情绪、混淆视听,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给公众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认知混乱。
其实,制造传播网络谣言,在朋友圈里造“假灾”,不仅违反社会公德,扰乱互联网传播秩序,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尤其是在关键时刻、重要时期,容易造成不安定因素。因此,对于在网络空间编造谣言、传播谣言的行为,必须依法惩处,绝不能手软,必须打好“组合拳”。
粉碎网络空间谣言:“抢险”这次靠的啥?
“紧急通知:今天晚上开始至明天有特大暴雨,有可能是大洪水……大暴雨后自来水可能会浑浊两三天……”这一谣言几乎伴随着今年遭遇大雨袭击的每个地区,微信朋友圈不停有人转发。相关部门基本能够及时辟谣,告知暴雨不会影响自来水水质。
以往每逢突发事件,网络空间谣言“满天飞”,辟谣速度赶不上谣言的制造与扩散速度。但这次天津大暴雨则不同,尽管谣言依旧在网络空间中转载,但是在大暴雨开始来临之时,引导公众安全出行的风险防范知识也开始传播,而在谣言出现之后,辟谣信息及时迅速占领阵地。这些正能量压倒谣言,阴雨天里,在网络空间带来暖流。
从7月19日晚上开始,在关于暴雨的谣言出现之前,一些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暴雨安全提示。比如,“6级大风短时暴雨,可能就在今晚”、“天津暴雨最全防范攻略”、“下班请绕行”等。另一方面,辟谣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大悦城附近电死人”谣言出现后,天津市电力公司官方微博“天津供电服务”也在第一时间澄清。
“这次关于暴雨的辟谣信息,是近年来反应速度较快的一次,各类谣言的确少了,温馨提醒内容增多了。”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表示,很多网民都在转发辟谣信息,面对大暴雨所带来的不便,网络空间积极向上的内容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知名的“大V”,也说明网民的自律意识、文明程度在提升。
对于这样的变化,传播学专家李唯梁分析认为,很多网民知道了真相之后,不再转发谣言,有的是转发之后主动删帖,这就是正能量在占据主流,这样积极的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面对突发事件,公众更加理性;另一方面,权威媒体、有关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不实消息,减少恐慌,让群众更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