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北疆博物院馆藏近千古生物化石迎“新生”

近千古生物化石迎“新生”

近千古生物化石迎“新生”

城市快报记者 王昊 作为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北疆博物院馆藏的古生物化石达上万件。如今,这些历经沧桑的珍贵化石不同程度出现开裂、破损、粉末化等现象,面临毁坏的危险。昨日,北疆博物院启动化石保护修复工程,对其中近千件古生物化石分阶段进行修复。据悉,如此大规模的保护修复工程,在国内博物馆中尚属首次。

“娇气”文物修复过程急不得

昨日,记者在北疆博物院二楼的开放式库房内看到,多名技术员戴着口罩、手套,穿着白大褂,用毛刷、洗耳球、镊子、棉花等工具,小心翼翼地对中国萨摩麟的桡骨和指骨化石进行修复。中国萨摩麟属于鹿科,早已灭绝,其化石很珍贵。

“这些文物都比较‘娇气’,修复过程不能着急。”据技术人员介绍,修复时先用刷子和洗耳球,边刷边吹清理粉尘,再用镊子夹着脱脂棉将较稀的加固剂轻轻擦拭在化石表面,这样既可起到清洁作用也可达到加固效果。之后,还要用吸管把加固剂注入开裂的缝隙,再用毛笔在化石上蘸,以便让加固剂更好地渗入,再经过24小时的自然风干,最后还要为化石量身定做卧囊以便储存。

据了解,此次保护修复工程由中科院古脊椎所资深技术专家亲临指导,对于不同产地的化石分别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和流程。修复加固材料采用国际通用的文物修复材料及相对应的溶解液,组成加固剂渗入化石内部进行保护,然后在化石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建立一个隔绝空气的微环境,从根本上避免化石随着时间推移加剧受损。

分阶段修复全程留照存档

据天津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北疆博物院执行院长马金香介绍,此次修复的珍贵古生物化石,是北疆博物院创办人、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于20世纪初在中国华北、西北等地区采集发掘的,不仅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此类科学考察的空白,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价值。其中,甘肃庆阳、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北阳原泥河湾和山西榆社四个地点的古哺乳动物化石最具代表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环境的影响和侵蚀下,这上万件珍贵化石不同程度出现开裂、破损、粉末化等现象,时刻处于毁坏边缘。为此,北疆博物院与中科院古脊椎所成立了联合研究中心,不仅在藏品研究方面进行合作,而且在化石的保护修复方面进行了探讨。随着化石保护修复及新材料技术不断进步,北疆博物院于昨日启动了化石保护修复工程。

此次,馆方选出近千件古生物化石进行保护修复,其中最古老的距今至少有500万年,较近的距今也有几万年。由于修复工作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夏季湿度大时无法进行,因此保护修复工程将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至7月份结束,第二阶段从9月份开始。修复工程还做了完备的记录,化石修复前、修复中和修复后都要拍照,并进行严格的档案管理。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