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

天津日报记者 黄永刚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这一战略,赋予天津重大的历史使命,也为天津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文化是京津冀区域的文脉和纽带,也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支撑。因此,我们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天津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大力推动文化在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协同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条件。

一、文化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要求和战略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

首先,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有着深厚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北京、天津、河北在古代都属于燕赵之地,相连的地域人缘,同习俗的文化认同感,厚重的燕赵文化的品格,深深地熔铸在京津冀三地的文化中。三地文化虽各有特色,但体现着燕赵文化的累积与裂变、传承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相同的文化基因,形成了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显著特点,彰显出巨大的活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是文化血脉的延续,是多元文化荟萃融合的结果,也是实现京津冀文化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文化作为软实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区域协同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上,区域的经济竞争能力是围绕其背后的文化竞争力展开的。从国际国内来看,有30%的经济合作是由于技术、资金或者战略方面出现问题而搁浅,而有70%是跨文化沟通方面的问题而造成的阻碍。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实力的持续提升,得益于上海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强劲凝聚力。所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的先导和凝聚作用不可替代和忽视,必须同步和先行。

再次,京津冀是中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地区之一,是中国先进文化重要的示范引领区域。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要有发达的经济支撑,更要有繁荣的文化引领。我们要深入挖掘研究三地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京津冀区域共有的文化基因,引领统一的文化品牌形成,打造丰富多元的、而又各具特色的具有京津冀气派的,既与传统不可分割、又闪耀鲜明时代精神的京津冀特有的地域文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文化协同发展天津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天津地处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和环渤海中心位置,邻近东亚。在国内外交流、南北方延伸、向西部沟通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05年,中央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提出把天津建设成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2015年,中央制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天津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功能定位。市委十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天津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提出了把天津建成经济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的世界级城市发展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国家五大发展战略叠加,为天津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把天津文化发展推向了更高的层面、更大的空间、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水平,带来了文化繁荣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天津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优势在协同发展中大有作为。作为中国开埠最早的城市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海河与海洋文化孕育形成了天津文化东西荟萃、南北交融的品格特征。丰富的近现代文化遗存、历史文化名人和风格独特的中西建筑,形成了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显著特点。天津作为我国戏曲艺术重镇,京剧、话剧、评剧、河北梆子、曲艺等剧种都在天津得到大的发展,被誉为“京剧艺术重镇”、“中国北方话剧的摇篮”、“评剧、河北梆子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北方曲艺之乡”、“杂技艺术之乡”。其深厚的积淀、优秀的传统、众多的名家,形成了在京津冀乃至全国的文化优势和品牌。

近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以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曲艺为代表的一大批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国际少儿艺术节”、“中国京剧艺术节”、“‘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全国相声新作品大赛”彰显出文化的雄厚实力和影响力;建成了一批文化产业大项目,形成了以国家动漫园为引领的产业聚集区和优势项目,天津已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高地,为协同发展积聚了潜力和能量。

渤海生明月,海河涌春潮。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良好的文化生态,宽广的包容胸怀,使天津文化站在协同发展新的起点上,成为最有希望的一片热土。我们要按照“协同与共赢、借力与错位”的原则,做到文化发展同频共振、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文化品牌相得益彰、文化产业互补互促,形成国内领先的现代化的新型京津冀区域文化圈。

三、加快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用力方向和着力点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既是重大国家战略,也是实现文化自身繁荣发展的内在驱动。我们要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以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举措,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当好协同发展的排头兵。我们的用力方向和着力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以顶层设计为统领,形成三地文化协同化发展的制度认同。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将文化协同发展纳入京津冀大局中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分工合理的互补式发展格局,是京津冀文化实现协同共赢的重要基础。一是建立联席会制度,统筹谋划协同发展。我们建立起三省市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在统筹规划区域文化发展布局、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演艺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文化产业协作发展、加快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培育统一开放的区域文化市场等方面,建立协调协同机制,从政策、制度层面上,研究制定协同发展政策措施、探讨合作模式和搭建合作平台。二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区域文化发展布局。为制定好“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在文化部的指导下,我们站在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顶层,共同开展专题调研,以各自文化优势为基础,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入手,对文化特色定位、文化重大项目、产业空间布局、对接专项合作进行整体规划,使规划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相衔接,又与三地文化发展相同步,推动三地文化发展实现同城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化发展。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建立三地协调发展长效机制。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突破旧有机制障碍,实现三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我们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建立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一是建立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交流演出机制。签署了《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三地将突破地域限制,统筹演艺资源,加强演艺合作,相互采购演艺剧目、统一发布演艺资讯、共同培育演艺品牌。二是建立艺术创作交流机制。整合艺术创作力量,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在剧本创作、剧目创排、展演汇演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推动三地艺术院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携手打造一台具有京津冀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艺术作品。三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保护机制。针对在三地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联合开展保护理论研究,共同举办展览演出、讲座论坛以及咨询服务等,拓宽交流渠道,促进活态传承。四是建立群众文化活动联动机制。我市举办的相声艺术节、京津冀大学生话剧节、京津冀曲艺节、环渤海评剧艺术节、京津冀暨环渤海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等活动,将吸引支持北京、河北等地参加,共同打造涵盖京津冀区域的群众文化品牌。

以整合资源、聚合优势为抓手,搭建三地演艺合作新平台。一是搭建演艺平台。以政府文化部门主导、专业演出机构运营、三地戏曲院团联手的模式,举办“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等演出活动。集中了三地的优秀剧目、优秀院团和著名艺术家,实现了双赢。演出将每年举办一次,并持续坚持下去,打造成三地共有的文化品牌。下一步,还将共同举办“京津冀话剧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京津冀杂技精品展演”“京津冀歌舞剧展演”。二是搭建演艺交易平台。举办了京津冀演艺项目推介会、演艺项目交易会,推出260个优秀演艺项目,通过市场手段,加快演艺资源流动和整合,实现三地演艺资源优势互补、协作发展。三是打造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通过中国(天津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京津冀文化企业与金融企业项目洽谈会,为三地互补性对接,培育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加速跨界文创产业共赢。

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目标,构建三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互联网+”的大趋势,给京津冀文化资源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加快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一是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整合三地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群艺馆、数字非遗等平台建设,实现三地互联网对接,构筑涵盖京津冀三地展示演出、场馆导览、图书阅读、文博及非遗保护等信息服务为主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推动三地演艺要素市场联网。建立“京津冀演艺网络平台”,集剧目宣传推介、票务营销、观众需求反馈为一体,实现演艺信息互联互通,线上线下双向资源统一,构建辐射三地的演艺市场,激活文化协同发展活力,促进三地演艺市场一体化。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图景壮阔;实现美丽天津建设,风正帆悬。我们要借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的征程中迈出铿锵步伐,谱写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绚丽篇章。

(作者为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