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手法多样化
●诈骗对象精准化
●连环诈骗普遍化
●被骗对象年轻化
天津日报记者 万红 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昨天,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安全联盟与天津等40个省、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共43家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发布了《“打击网络欺诈确保消费安全”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报告》显示,网络欺诈正呈现诈骗手法多样化、诈骗对象精准化、连环诈骗普遍化、被骗对象年轻化的“四化”特点。
《报告》显示,从去年10月23日“打击网络欺诈确保消费安全”活动启动以来,截至今年2月29日,共收到网络欺诈、电信诈骗举报85173条,月均收到举报21293条,其中39039个不法网址、诈骗电话被列入安全联盟黑名单,并被同步到腾讯、搜狗、金山等国内数十家主流互联网应用平台进行全网拦截和预警;共为消费者提供风险提示13亿次,覆盖9亿消费者,为广大消费者避免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不过,打击网络欺诈依然任重而道远。
[总体分析]
网络欺诈与消费热点、习惯同步
通过移动端诈骗增长迅速
《报告》显示,网络诈骗的类型与消费热点呈现同步态势。2015年11月和12月,随着各电商针对“双11”“双12”“圣诞节”等促销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以电商之名的诈骗活动也随之增多,其中以电商退款诈骗居多。2016年1月和2月,“元旦”“春节”假期,全国各地返乡、旅游热潮出现,各种退票改签诈骗增多。春节期间,阿里、腾讯等各大厂商发动红包大战,进而形成“全民发红包、抢红包”的态势,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虚假红包诈骗急剧增多。
在这些举报的欺诈信息中,48549条是通过PC端传播,占总量的57%,36624条通过移动端传播,占总量的43%,其中移动端传播数量增长迅速。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诈骗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分布差异。从每周举报数据来看,周一、周五的举报数量约占一周举报总量的35%,高于一周中其他时间;而周六、周日举报数量则是一周内最少的时间。这种情况的发生实际上与用户网上消费习惯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