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快报记者 韩爱青 昨日10时许,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角膜捐献者纪念碑前,医护人员、医大学生和家属为角膜捐献者举办了一场追思会。在纪念碑上,至今已经被刻上了127个名字,因为他们的奉献,有百余名患者重见光明。但角膜库的缺口仍然很大,在医院等待角膜的病患登记册上,每天动态的记录有200多人,他们中有近五成因为等待时间过长,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丧失复明希望,将永远痛苦地活在黑暗中。
健康的人可以看到斑斓的色彩,可试想一下,患有眼病的患者,他们终日活在黑暗中,睡着和醒着世界的色彩都是一样漆黑一片,这样的一生多么可怕。只要进行角膜移植,他们就有望恢复光明,您能了解他们内心的渴望吗?然而因为天津角膜库存量为零,他们只能在黑暗中等待。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角膜库建于2001年,不过,建库后始终有库无角膜。真正的角膜捐献工作在2005年开展,陆续有市民来登记,截至目前角膜捐献志愿者有450多人。
2006年8月1日,医院接受了社会上第一例角膜捐献者。至目前有127名已故的角膜捐献者和4位活体捐献者,其中最小年龄仅13天、最大年龄89岁,使百余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可是角膜需求面临严重供不应求,现今等待移植的患者动态维持在每天200多人,短了等一两年能等到角膜源,长了甚至十几年都没有角膜可移植。“有些类似角膜穿孔、溃疡的患者急需要角膜移植,等待时间过长,即便等来角膜,也没办法再移植了,彻底失明。这样的患者占到近五成,对患者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医院魏瑞华副院长无奈地说道。
2005年,一年只有几名角膜捐献者,随后数字逐年增加,从去年清明到今年清明,纪念碑上新增了33位角膜捐献者,说明人们的意识在转变,但是仍有很多人对角膜捐献不理解。魏瑞华副院长介绍,尽管每次宣传都会详细讲解无偿捐献的流程和捐献渠道,但不少人对角膜捐献仍然一无所知。比如很多人以为捐献角膜要挖出眼球,其实摘取角膜后眼球仍然是完整的,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有的志愿者本人同意身故后捐角膜,可家属不愿意。她希望市民能提高文明意识,身故后无偿捐献角膜,帮助更多人重见光明,让自己的生命用另外一种渠道得到延续。
在国外,角膜捐献的量比国内要大。对一些急病患者,医院也曾经向美国、斯里兰卡等国家借用角膜。对此,天津角膜捐献志愿者小组的创始人赵永华老师认为,角膜捐献应该立法。在新加坡,每个公民生下来就要签署角膜捐献的手续,如果不签字那么就意味着他也失去了患病得到角膜移植的机会。其实,面对越来越多的眼病患者,我国也应该仿效新加坡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