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像幅画 如今是本书
从前像幅画 如今是本书
编辑动机
提起五大道,你会想到什么?是簇红掩绿的花园,幽静的街道,还是一幢幢别墅小洋楼?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大片西洋建筑群,构成了一片风格鲜明的城市空间。在天津,没有人不知五大道,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又很少有人敢说自己了解五大道,这里住过的人发生过的故事太多太多,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纪录片《五大道》播出之后,人们对五大道的品读也更加深刻。参与纪录片创作的导演和工作人员都表示,这里的故事,值得不断地挖掘和寻找。稿件统筹 金凡晴 刘峦 王渐
总导演祖光
3年创作读懂生活30年的地方
每日新报记者 王月焜 “在‘五大道’中30年的生活印记,让我熟知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但我并非真正懂得它。而真正读懂它,读懂我生活了60年的这座城市,却是这历时3年的《五大道》创作历程。”这是总导演祖光写在创作手记中的一段话,也正是这部纪录片对他的影响。
对于祖光导演来讲,五大道是他儿时成长的地方。1955年到1985年的30年间,他在这里出生、成长、成家、立业,昆明路272号是他的家。“卖晚香玉喽——卖茉莉花喽——”几十年后,再一次走在常德道,祖导依然记得当年街道上传来的吆喝声。幼年时,这里是他玩耍的乐园。学生时代,祖光开始对周围产生好奇,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多的小洋楼?为什么这里住着的人们都会说外语?开始懵懂地知道,这栋别墅里曾经住着哪位总统,那幢小洋楼又是谁的居所。后来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穿梭在单位和家之间,在马路上几乎都是自行车时,他发现五大道里有人开上了汽车。“那时人们对五大道的印象,就是有钱人生活的地方。” 转眼间,时间推移近30年,当祖光再次用研究、审视的目光来观察这片街区时,他已经成为了《五大道》的总导演。这部纪录片,祖光导演从58岁一直拍到了60岁,历时3年。
拍摄初期,祖光导演信心满满:“我在这里长大,每个大人物的门牌号都倒背如流,开始特别自信。”但随着大量史料的翻查,祖光意识到五大道蕴藏着多么丰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最初的信心变为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3年中,五大道还是那个安静的街区,但祖光在这里仿佛能闻到100多年前那三场战争的烽火硝烟;能看到北洋时代的开始和落幕;能听到历史风云在这座城市的上空际会涌动;能感到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的生死博弈;能触碰到打开思想闸门的巨大力量。“如果说,原来我眼中的五大道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那么现在它则是一本厚重的图书,每一页都是那么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