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里 传统手工艺有90后传人

城市快报记者 程婷 年画是祈福传祥的民间手工艺,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天津杨柳青镇,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记者跟随“走基层,看文化”采访团来到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该博物馆在建筑规格、展品数量、馆藏丰富程度上位居中国年画博物馆之首,馆中一群年轻的年画传承人,在这个时代里依然坚守着手工艺术创作。

博物馆内珍藏6400余块古版

据考证,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末,流传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清代,杨柳青木版年画达到鼎盛时期,一度成为极佳的“贡品”。2011年7月,位于河西区佟楼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展示了600余幅杨柳青木版年画。

走进博物馆,迎面就是一幅长8.5米、高2.4米的“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年画。“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年画作品。”据工作人员介绍,画中反映的是人们庆祝春节的喜庆场景。据了解,博物馆共设“历史传流”“戏曲故事”“古版藏珍”“仕女娃娃”“世俗生活”“戴齐画坊——保护发展”“中国年画集锦”7个展厅,各展厅依照年画题材布展,并设计了呼应年画作品的实体景观,还原了当时的民俗民风,使展览内容更加立体生动。

“除年画精品,博物馆还收藏了6400余块明朝以来的古版,多为天津在对杨柳青木版年画进行全面抢救性发掘时从社会上征集而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古版都是难得的珍品。

“90后”为传统工艺注入活力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包括五个步骤:出稿、刻版、印刷、彩绘和装裱,即“勾、刻、印、绘、裱”,全部手工完成。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中设有工作室,一群年轻的画师正在创作台前精心创作。

在木刻工作室里,青年画师小张正用尖刀在梨木版上熟练地雕刻着,一幅“胖娃娃抱鱼”的喜庆图案慢慢在小张的刀下雕刻成形。随后,一名画师拿着特制宣纸在已雕刻完成的雕版上印刷,另一名画师则拿着大小不一的毛笔,蘸着各色颜料对印刷好的年画进行彩绘。“彩绘中,最考人功力的是给娃娃点睛,眼睛虽然不大,但要求眼球、眼白等分明,还要有神韵。好的年画画完后,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娃娃的眼睛都是直视观众的,这个没有十年的功力可办不到。”青年画师小常说。

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末,经历了战乱和盛世、衰败和复兴,在如今这个崇尚“简洁、快速、机械自动化”的年代,仍有一群年轻人传承着这种纯手工的艺术,实属难得。

正在学雕刻的小张是个“90后”,已经在博物馆学习两年了。“从刚开始的一窍不通到现在基本能独立工作,我也慢慢喜欢上了木版年画。”小张说,他打算学成后到杨柳青开家年画小店,一边创作一边经营。

杨柳青木版年画也在不断创新,题材从最初的“新年”到如今包罗万象的民俗民风,材料也不局限于木版,而是引入了“丝版”作画等。不过,木版年画的画师们还是坚持从手工做起,他们都明白,一刀一刻都是年画的韵律,一涂一抹勾勒出年画的风采,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杨柳青木版年画承载的是历史和文化。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