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报记者 王晶 津南区北闸口镇有三位百岁老人,他们性格不一,爱好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幸福生活:儿孙满堂,晚辈孝顺,体无大病,乐观开朗。津南区和北闸口镇相关部门给予了这些老人们很大的关爱,重阳节期间为老人们送去了1000元的慰问金,每年还发放近1万元的生活补贴。据了解,北闸口镇还有47名90岁以上的幸福老人,日渐优厚的敬老政策更为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锦上添花,让他们毫无负担地安度晚年,享受和谐社会的和谐生活。
吕坨子村沈镜清:腿脚硬朗无大病
两个月前,北闸口镇吕坨子村沈镜清老人刚刚度过自己的百岁生日,在这一天200多位儿孙、亲友前来给他祝寿,让老人乐得合不拢嘴。沈镜清老人的眼神很好,思维仍然很敏捷,能认出每一位为自己祝寿的客人。他的外孙子听说他的一块怀表坏了,专门给他买了一块手表,戴在他手上,他看了看,说“欧米茄啊”,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老人年轻时是村里的木匠,每天早出晚归干木工活,村里的水车,村民家的桌椅板凳、马车,都是老人做的。70岁时,老人“退休”不再干木匠活,94岁后才不干农活。虽是100岁的高龄,但沈镜清的腿脚很硬朗,能不需要搀扶、不需要拐杖,到卫生间洗漱,而且可以自己刮胡子。这么多年,老人没得过什么病,94岁时患了白内障,老人自己骑着自行车到医院,在女儿们的陪伴下看病。后来,几个女儿给老人买了特效眼药水,每天为老人滴眼、擦拭,一年后,白内障好了,而且视力恢复得很好,地上掉点线头、烟头他都看得到。
沈镜清的女儿说,老父亲的长寿缘于他的心境平和。无论是过去的苦日子,还是遇到什么烦心事,老人都是泰然处之,从不发火。看到重外孙吃薯片撒了一地,老人不声不响走过去,把薯片捡起来,放在小盒里。“身教重于言教”,老人没什么文化,但这种教育很起作用,孩子们再也没有乱扔东西。
同名婆媳“淑珍”:52年每天为婆婆梳头发
人们常说婆媳难相处,然而在津南区北闸口镇宣惠园小区,100岁的婆婆杨淑珍和73岁的儿媳潘淑珍的感情却格外亲密。“虽然有4个儿女,但每天这个儿媳不躺在我身边睡,我就睡不踏实。”老人杨淑珍说。
百岁老人杨淑珍有3个儿子,1个女儿。73岁的潘淑珍是她的二儿媳妇,自从21岁嫁到杨家,两个“淑珍”一处就是52年。杨淑珍老人年轻时是个要强人,脾气也大,但唯独和儿媳潘淑珍投缘。分家之后,公公婆婆就一直和潘淑珍一家一起过。每天早上,伴着满屋的阳光,花白头发的潘淑珍都会给坐在床上的满头白发的杨淑珍梳头洗漱,这一梳就是52年。73岁的潘淑珍每天清晨6点钟就开始为婆婆准备早饭,只要婆婆想吃的,她都自己亲手做。50多年的共同生活,已经让潘淑珍通过一个眼神、一个音调就能明白婆婆想要什么。多少年来,潘淑珍没有看过晚上播的电视剧,因为她要躺在婆婆身边睡觉:“好多年了,婆婆说我躺在她身边,她睡得安稳。”
正营村刘孝全:记忆超强的百岁老人
“人之初,性本善……”“香九龄, 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家住北闸口镇正营村的刘孝全老人给自己的重孙子背《三字经》。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个老人还有这样好的记忆力。
老人每天都要在饭后到村里溜达一圈,几十年来风雨无阻,吃完饭就要出去遛弯。虽然超百岁,但老人血压正常,每次测量都是80-120mmhg,血黏稠度、血脂都不高。老人50岁前爱吸烟,后来听大夫的话,原本烟瘾很大的老爷子硬是戒掉了烟。他说:“抽烟是一点好处也没有,早点戒了好。”
刘孝全老人每天晚上11点才睡觉——他爱听收音机,爱自己咕咕叨叨地背三字经、百家姓,爱说说绕口令。虽然老人口齿不是很清晰,但说得很熟,一点也不结巴。打开刘孝全的一个大箱子,里面是各个时期、各种款式的收音机,这些都是他听坏的,每天抱着个收音机听评书、听相声是老人的一大爱好。《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是老人最爱听的评书,其中有许多桥段,老人可以八九不离十地复述着讲给大家听。也许正是这样不断地“训练”,老人才能保持良好的记忆力和敏捷的思维。